廊、架作為傳統建筑中的重要結構部分被廣泛應用,同樣也是是園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廊、架的功能、構建形式、裝飾設計、色彩和彩畫、材質方面的發展演進分析,以便深入了解廊架的發展以及在園林中的應用。
1 中國園林廊、架的功能演變
1.1 中國園林廊的功能演變
在前秦木構架萌芽時期人類就創造了以夯土墻和木構架為主體的建筑形態,檐廊作為組成部分,出現在傳統木構架單體建筑中,是為了防護屋身的木架、土墻和夯土臺基,由此形成了檐廊空間,主要有防護、穩定功能;區分建筑等級的功能和空間過渡的功能。漢至宋、金時期發展成建筑組群中的獨立廊,連廊占據單體建筑間的距離,構建群組建筑之間封閉的界面,從而形成規則或不規則的院落空間。從明清時期開始,廊作為靈活的線性空間,可以將分散的建筑單體集合為一個連續、整體的可觀賞、可游覽、可居住的物質空間。而廊在園林中的功能也由實用性向空間藝術營造逐漸深化,主要有交通功能、交往與休憩功能、點景和主景功能、空間組景功能、空間的分割與圍合的功能。
1.2 中國園林中架的功能演變
架的功能最初源于爬藤植物的攀援輔助作用,后來逐漸形成具有明顯結構特征的葡萄架,如上林苑中就有遍植葡萄的場景,到明清時期發展為與觀賞植物結合應用于園林景觀中,目前作為游賞建筑,在當代園林中逐漸被廣泛應用。
2 中國園林廊、架的構建形式演變
2.1 廊的構建形式演變
廊是園林建筑中的線性元素,根據其功能形成,它可以是建筑構成部分,也可以聯系單體建筑,圍合院落空間,逐漸成為山水園林中的脈絡系統,廊從禮制、住宅建筑群落到自然園林中,結合景點布局和實際地形,形成了由直廊到曲廊的平面布局形式演變。
2.2 架的構建形式演變
架的在園林中為最初的葡萄種植構架,其平面形態主要為廊式,廊式葡萄架是景觀構架演變的最初形式,結合園亭,逐漸發展為廊式構架、亭式構架、柱式架、片式構架等五種形式,可以與植物結合,可獨立構景。
3 色彩與彩畫演變
色彩和彩畫是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筑最具特色的裝飾手法。色彩和彩畫在保護材料的同時,還可以掩飾遮蓋材料的瑕疵。隨著建筑的色彩和彩畫演變,園林廊隨之形成了自己的色彩類別,而架由于是竹、木結構,基本為原色,偶有涂綠色漆,以求植物相融合;彩畫則主要針對傳統園廊,當代廊、架風格簡約,極少做彩畫裝飾。
3.1 色彩演變
園廊的色彩體系也根據古代色彩觀形成官式建筑色彩體系和民間建筑色彩體系。官式建筑中古代廊的色彩比較強烈的現實性,以紅柱黃瓦為主色,十分醒目。從古籍文獻中可以發現,秦代的建筑色彩就已經相當豐富,隋唐仍然沿用漢代以來的色系。至元代,通過琉璃瓦的色彩區分,至明清以后,皆以黃、綠二色居多,偶用黑色。而民間建筑里的廊,色彩則一般比較素雅,具有隱蔽性,多以黑白灰為主,間或有一些低純度的色彩,如棕色、土黃色、青灰色等,使建筑色彩充分融合在大自然中。
3.2 彩畫演變
彩畫是建筑色彩中最突出的一類裝飾手法。漢代以前,因為色彩顏料加工技術的限制,彩畫色彩比較簡單。從南北朝時期開始多樣化,出現“暈”、“疊暈”的繪制手法。宋元時期已經發展為細致精美,明清時期變得更加精益求精,也更加程式化。
4 園林廊、架材質的演變
傳統園林廊、架受建筑用材的影響和當時工藝條件的限制,主要為木構架材質建筑。廊屋頂多為琉璃瓦和青灰色筒瓦,或板,北方宮殿式園林多為紅色墻壁,而江南園林多為白色,被稱為“粉墻黛瓦”。其它的掛落、欄桿也主要為木結構雕花形式,也有部分廊設矮墻式欄桿,和坐凳一體,也可以防雨水打濕長衫。木質結構的特點防腐性不強,需要以油漆飾面,以耐酸、耐堿、耐熱、防腐等。而彩畫則用的是礦物質顏料,工藝和施工季節都有考究,才得以經久延年。當代景觀廊的材料要比傳統園林中多得多,尤其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新材料的應用拓寬了當代景觀設計的思路,提供了更多的將設計實現的途徑。許多的廊、架采用混凝土的梁架結構,并且可以預制或現澆仿古樣式的屋頂,其造型變多樣,而且經久耐用。也有一些采用磚混結構的柱結合木構架,二者形成粗糙與細膩的材質對比,耐用美觀。還有一些金屬結構的架,簡潔當代,將其漆為傳統構架裝飾色,在當代材質的基礎上披上了傳統色彩的外衣,增加了人的親近感,與環境融合。